地方新建院校医学教育的历史使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德州学院 刘洪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在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指出:“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这就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但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机构护理人员的现状与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急需解决。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力有限,医药卫生事业的规模、水平和服务质量距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仅以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为例,医护人员的比例远远达不到三级医院1∶2的要求,在县级综合类医院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更低。为了保证最基本的运转,医院聘用了部分层次较低的护理人员,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一是诊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二是服务质量难以大幅度提高;三是把本应由医护人员承担的职责转嫁至患者亲属身上,不但增加了患者家庭的负担,而且给医院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在乡镇医院和部分社区医院,护理人员更少,而在广大农村,基本上就没有与医生相匹配的护理人员。这种状况已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要求的严重障碍。

  出现这一局面固然有经济的、体制的原因,也有我国传统的“重医轻护”的原因,但目前真正的原因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尽合理。仅就山东省5所独立设置的医学类本科院校在校生的统计,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的学生之比是2∶1,与社会的需求处于倒挂状态。

  世纪之交,全国地市级城市采取合并、调整等措施,以原来的专科院校和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为主要资源,通过教育部评审升格了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德州学院就是这类院校的典型代表,其医学系就是由原来的德州卫生学校并入德州学院之后而逐步组建的。通过这种途径,使得德州市首次拥有了自己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但是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医学等普遍存在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新建院校医学教育如何科学地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已成为迫切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由目前的现状不难看出,定位于当地急需的护理人才培养,是这类院校医学教育应该也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因此,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医学教育,一是从人才培养的结构上讲以培养高级护理人才为主;二是从就业去向而言,主要是为广大农村培养留得住、可信赖的护理人才,其中“一专多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素养。

  这里所说的“一专”是指学生的护理专业特长,能够值得患者信赖。“多能”是指除“一专”之外的一般性的医疗保健技能。因为在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不全,护理人员无法按大中型医院的规范明确分工,甚至医生、护理人员的职能也常有交叉。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其突出表现为由医患关系而引发的冲突和刑事案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之一。特别是在农村,受到文化素质、法律意识、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情况更为严重和复杂。

  令人不安的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推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医患关系逐渐趋于广义化,在这种广义化的医患关系之中,一是导致医患关系矛盾突出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二是对医护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专业技术之外,更多的则是更趋向于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等文化层面的素质。因此,也就为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针对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通常所提到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患者为本的医患情感教育,以做人做事为主要内容的团结协作教育,以公平正义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教育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令人向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顺乎民心。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医学教育应当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